他的生命仍留在32岁——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最年轻的将领吴国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同志,安徽金寨县吴家洼人,生于一九一九年。吴国璋战斗勇敢,指挥英明果断、机动灵活、每操胜算……”这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东区中一号墓的碑文。

  联系到吴国璋的儿子吴继璋时,他刚好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录制红色宣讲节目。今年已经72岁的吴老依旧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得知记者为父亲而来,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在他的讲述中,这位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年轻的军级将领的人生影像清晰呈现……

骁勇善战

  吴国璋是在战壕里长大的,为人民战斗是其一生的缩影。

  1919年,吴国璋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贫农家庭,从小挨饿吃苦、受尽地主压迫的他11岁便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中都有他骁勇善战的身影。

  1950年10月,辽宁辽阳,志愿军39军留守处。

  刚完成外事任务的吴国璋收到消息,部队在大别山找到了失散20余年的母亲。这让吴国璋惊喜万分。

  可与寻到母亲的电报同一时间送到吴国璋案前的,还有一封支前打仗的调令。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增强东北边防,39军奉命结束河南漯河的生产整训,开赴东北。此前一个月,志愿军第39军已作为首批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入朝参战。吴国璋多次请令,希望能到一线战斗。

  自古忠孝难两全,吴国璋需要做出选择。

  连军长吴信泉也劝他,这么多年一直打仗,要不还是先回去看看。

  一夜思量,吴国璋还是选择与妻儿道别,奔赴前线。

  入朝后,被任命为39军副参谋长的吴国璋立即投入战斗指挥。此时,第一次、二次战役胜利结束,敌军防线遭到沉重打击,已后退至“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敌军在“三八线”附近部署了10多个师,妄图凭借临津江组成两道防线,阻止中朝军队南进。

  战场瞬息万变,丝毫喘息都会给敌方反扑的机会,志愿军首长当机立断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随着一声炮火,战斗正式打响。

  17时,战火蔓延,步兵发起冲击,迅速突破敌防御前沿,占领了敌方两处高地。同时,多路人马从各方向敌纵深攻击前进。多路合击的指挥战术让敌军节节败退,志愿军乘胜追击,又相继进攻汉城、横渡汉江、占领水源。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为我军后续的胜利争取更多优势。

  1951年2月,吴国璋又配合军长吴信泉在第四次战役中取得横城反击战的巨大胜利,毙伤、俘虏敌军3000多人,击毁与缴获200多辆坦克、汽车,以及100多门大炮。部队还因此荣获“高地守备英雄连”的称号。

  在之后的战斗中,吴国璋冲锋在前,屡次建功,升任第39军副军长。

壮烈牺牲

  第四次、五次战役后,敌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1951年8月、9月,敌军连续发动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也均以失败告终。

  吴国璋此时正负责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

  1951年10月6日,吴国璋奉命去平壤志愿军总部开会。会议结束,吴国璋乘吉普车返回军部,行至平壤东北的成川郡附近时,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的空袭。一块炸弹碎片直插胸膛,吴国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消息传回国内,毛主席沉默良久,最终说:“他们的年纪都很轻呐,我们要永远纪念他们。”

  吴国璋牺牲后,警卫人员在其身上发现一份被鲜血浸透的账单,上面记录着他向组织借款100元的详细去向,见证了这位英雄的严谨作风。

  当天晚上,39军召开吴国璋同志追悼大会,并由军长吴信泉亲自将这位自红军时期就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的棺椁送回国内,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父亲去世时,吴继璋只有两岁,大姐也不过3岁,弟弟还在母亲腹中。一个在今天看起来过分简朴的棺椁、一群穿着军装的战士悲恸的脸庞、一个个微微颤抖的右手敬着军礼,这样一幅画面便是两岁孩童对父亲的模糊记忆。画面里唯一的色彩,是父亲棺椁上那面鲜红的国旗。

英雄不朽

  “虽然没有父亲陪伴,但我们姐弟3人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

  吴继璋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不同是在幼儿园,因为父亲吴国璋是为国捐躯的烈士,老师收杂费独独没有要吴继璋的。作为烈属,吴继璋姐弟3人每人每月享有20元的生活补助。在艰苦年代,孤儿寡母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父亲是军人,姐弟3人也不负众望全部参军,而吴继璋所属的部队正是父亲生前的部队。一次,刚刚当兵的吴继璋被安排参与危险任务,团长通知大家给家里留遗言,电话那头的母亲听清事由还没等吴继璋抱怨,便厉声严词:“部队要你做什么,你便冲上去做,不要忘记你是谁的孩子!”

  吴继璋老先生谈到自己的军旅生涯说,在部队,对军人最大的“照顾”就是派你到最危险的战位。

  直至今天,英雄的光辉依然在为后人提供精神滋养。年过古稀的吴老每年要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很多次。除了祭拜父亲,很多时候都是参加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为更多孩子和年轻人讲述英雄先辈的故事。

  邱少云烈士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烈士生前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蔡正国副军长牺牲时的弹洞血衣……一件件遗物躺在展览馆里,提醒着参观者英雄的英勇与荣耀。

  自2014年起,韩方已经连续9年向中方移交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如今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23位志愿军烈士遗体、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英烈背后的故事重见阳光,这群最可爱的人值得被更多人铭记。

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赵晨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