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双拥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双拥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

  我们站在时代的节点上认识、理解和把握双拥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包括历史视角和时代角度。历史启示当下,昭示未来。所以,这里我从双拥产生和发展过程深入其间,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深化对双拥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
  我谈三点理解:
  一个是,双拥着眼于巩固提高军政军民团结,得到广泛响应、迅速开展起来
  双拥活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其所以被创造出来,有特殊背景和成因,比如由于外部封锁与边区承载力有限,一个时期边区出现了物资极端匮乏的局面,影响到军政军民关系,不融洽不协调的问题时有发生。
  但双拥活动得以开展的真正的、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党和军队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政治品质。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讲话中便提到,八路军有两条规矩:一条是官兵合作,另一条是军民合作。1942年秋,为了克服军阀主义作风,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党中央提出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地方“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活动,自此双拥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43年春节期间,边区政府公布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并确定1月25日至2月25日为拥军运动月;与此同时,八路军留守兵团发出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同时公布了包括10项内容在内的“爱民公约”,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由于两个《决定》深得人心,进一步推动双拥活动蓬勃开展,这才有了我们熟悉的歌曲《拥军花鼓》歌唱的生动景象:“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另一个是,双拥坚持了党和军队的政治本色,与党和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征程一路同行
  边区政府开展双拥活动的做法和经验于1943年10月由延安向各个解放区推广,并稳定下来,双拥成为一种传统,一种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双拥工作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国务院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革命烈士褒扬、军人抚恤优待、退伍义务兵安置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各级人民政府也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了各级政治机关中的专项工作,要求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开展拥政爱民活动,自觉尊重地方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双拥活动到今天开展了大半个世纪,已经发展成为军队、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经常性活动。军队要发展,必须依靠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强力支持,国家要富强,必须依靠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提供安全保障。所以,双拥活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或缺。
  再一个是,双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为才有位。双拥深刻反映出党和军队的政治本色,是超越旧军队乃至西方军队的重大特色,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比如,西方军队大致遵循了“军队只有与社会拉开距离才能保证自身形象”,也就是说他们不搞双拥,也搞不了双拥。汶川地震时西方记者到灾区有“两个想不到”:“想不到中国军人到灾区不带枪,想不到老百姓对军人那么好。”这就是中西军队的重要差异所在。
  从实践活动中看问题,才能够认识到双拥的本质意义和时代价值。比如,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科技和智力双拥、文化双拥,特别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评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双拥工作只要按照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部署开展,就一定能够继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和部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网站地图